新華社烏魯木齊4月19日電 記者手記:牧區(qū)聾童的“第二個家”
新華社記者關俏俏、胡虎虎、宿傳義
自從進入霍城縣特殊教育學校,8歲的娜孜拉依·吐魯斯拜克和哥哥阿拉帕爾·吐魯斯拜克再也沒去過“冬窩子”。那遙遠的冬牧場已然成為兄妹倆模糊的記憶。
在位于中國西北邊境的新疆牧區(qū),4月,正逢春羔生產季。
剛剛31歲的吐魯斯拜克·哈米特果斷放下接羔續(xù)幼的忙碌生產,從冬窩子趕回位于霍城縣果子溝牧業(yè)隊的家中,等待特教學校的老師上門家訪。
小車剛剛駛入村子巷道,記者就看見吐魯斯拜克帶著兩個孩子和年近70的母親等在家門口。
“許爸爸!”“周媽媽!”娜孜拉依和阿拉帕爾蹦蹦跳跳迎上來,一人牽一位老師拉進了家門。
在霍城縣特教學校,對孩子們關愛有加的許智宏夫妻倆,被70多名聽障和培智的孩子親切地喊作“許爸爸”和“周媽媽”。
將老師們請入房間脫鞋上炕,吐魯斯拜克拿出助聽器給兩個孩子戴上。
“娜孜拉依!”許智宏用手擋住嘴巴,讓孩子看不到口型。
“到!”專心聽聲音的娜孜拉依快速舉起右手示意,聲音稚嫩歡快。
這邊,妻子的電話一個接著一個。吐魯斯拜克放下手機笑了笑:“家里的羊又下羊羔了,老婆子說她一個人搞不定?!钡卖斔拱菘诉€是淡定地坐在炕上繼續(xù)和老師們交流。
看著孩子和老師對話,吐魯斯拜克很是感慨。
阿拉帕爾兩歲時被診斷患有“極重度耳聾”,雙耳聽力損失97分貝。不久,年僅一歲的女兒也出現這一情況,聽力只比哥哥稍好一點。
“只要能做手術,哪怕賣掉所有牛羊,傾家蕩產。”吐魯斯拜克說,盡管他想盡辦法希望孩子能開口說話,但醫(yī)生都說不可能。
從春秋草場到夏牧場,從冬窩子到定居點,吐魯斯拜克夫妻倆只能在四季轉場中照顧兩個孩子和年邁的母親。生活的重擔讓吐魯斯拜克一度陷入絕望。
“后來,鄉(xiāng)里的干部告訴我縣城有個特教學校,讓我去看看?!保玻埃保茨?,阿拉帕爾和娜孜拉依先后進入特教學校就讀。那一年,當地財政全額撥款的霍城縣特殊教育學校剛剛成立,迎來了第一批農牧區(qū)聾童。
吐魯斯拜克至今清晰地記得聽到阿拉帕爾第一次開口喊“爸爸”時,內心的那種難以置信與欣喜。
“那是孩子進入學校的第三個周末,我去接他,一進門就聽見他喊‘爸爸’。”
那個下午,從學校到家的車上,吐魯斯拜克讓孩子喊了一路?!鞍职帧眱蓚€字,讓他覺得如此動聽與幸福。
?。玻埃保赌辏⒗翣柡湍茸卫肋€通過特教學校申請到免費人工耳蝸項目。
“一套國產人工耳蝸14萬元到16萬元的價格,對一般家庭來說都是不小的開支,更何況吐魯斯拜克這樣的貧困家庭?!痹S智宏說,除了免費人工耳蝸項目,學校衣食住行全額免費,還有每年每人6000元的補貼,這為貧困家庭減輕了不少經濟負擔。
如今,吐魯斯拜克夫妻倆可以放心轉場發(fā)展生產,“我正努力多養(yǎng)些牛羊,為孩子攢些錢,希望孩子上完初中還能去學點技術,以后有穩(wěn)定的收入?!?/p>
聽著吐魯斯拜克的叮囑,阿拉帕爾和娜孜拉依牽著老師的手,走出家門,他們將坐車回到“第二個家”繼續(xù)學習、生活。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guī)則規(guī)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fā)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