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临夏林家遗址出土的“中华第一刀”是我国最早的青铜刀,距今约5000年。
汉朝铁质环首刀。
太平天国时期的各型朴刀。
清朝御用腰刀。
在中国,刀自鸿蒙之初的石器时代就已经存在。古人云,“治大国若烹小鲜”。刀是小到“烹小鲜”、大到“治大国”,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的利器,是人类文明进程的生动注脚。
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用石头、蚌壳、兽骨打制成刀,用来砍削器物、宰牛羊或防身自卫。这一时期的刀和青铜时代早期的青铜小刀,可看作是刀的雏形。成熟形制的刀,主要由刀身和刀柄构成。刀身狭长,薄刃厚脊,刀柄有短柄和长柄之分。
短柄刀是一种用于近战的劈砍类短兵器。西汉时期,骑兵驰骋战场,以劈砍的方式更能有效杀敌。此前,军中大量使用的剑难以满足这种需要,于是适宜劈砍的短柄刀流行起来。此时军中主要用刀为钢铁锻造的环首刀,形制为薄刃厚背,身形平直,刀身下装有短柄,柄首加有扁圆状的环,故称为环首刀。在河北省满城县西汉刘胜墓中出土的环首刀,环首以金片包缠,套有髹漆木鞘,颇为华美。至东汉末年,环首刀彻底取代长剑。魏晋时期,人们对环首刀的形制进行了改进。部分环首刀取消了柄首的环,增加了护手,这种变化始于魏晋、成熟于唐。至唐朝,改进后的刀分为3种,即横刀、陌刀和仪刀。其中,横刀又称佩刀,属于短柄刀,是每名士兵的必备兵器;陌刀属于长柄刀,为盛唐以后流行的兵器;仪刀属于仪仗类用刀,仍保留环首,是威仪大唐的体现。北宋时期出现了单手握执的短柄刀——“手刀”,其刀身较宽,刀头微上翘,前锐后斜,刀柄有护手,去掉了柄首大环。在制作工艺上,宋朝开始使用“夹钢”工艺,使刀身具备极强的应力承受能力,可斩甲断骨。手刀弧曲形的刀刃,既有欧洲刀的硬度,又具备阿拉伯刀的锋利,成为中国刀的定型之作。明朝短柄刀的形制受到日本太刀的影响,和宋刀有了明显区别,其刃狭长而弯,极锋利。清朝时期,短柄刀是军中主要格斗兵器,其形制和明朝基本相似,区别是清朝短柄刀刃形较直,刀上有两条血槽,护手为扁椭圆形。
长柄刀又称“大刀”“长刀”,是一种砍杀类长兵器,由短柄刀演化而来。长柄刀刀身由金属制成,刀柄为硬木,其后端装有铁制的鐏。西汉时期,由于骑兵的地位日益凸显,步兵为抵御骑兵,将常用的“刀”“剑”等短兵器安以长柄,用于斩马,这些兵器被看作是长柄刀的初始形态。不过,这些安以长柄的短兵器只能算是一种偶然的创新,还不能算作正式兵器。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柄刀才得以流行,成为骑兵的重要兵器之一。此时的长柄刀,不仅制作工艺精细,而且装饰考究。刀上饰有各种鸟兽形象,整体制作工艺日渐精美。唐朝时期,长柄刀进一步演化,出现了一种可安装长柄的大刀,即“陌刀”,又称“三尖两刃刀”,主要供步兵使用。一般长柄刀为2至3米,而陌刀长达3米以上,重15斤左右。陌刀曾在唐军中叱咤一时,当时军中专门组建有陌刀队。通常陌刀队列阵于前端呈横向排列,进攻时采用密集冲锋阵形,大刀纷落敌阵,每一击都能毙伤数人,故而所向无前。宋朝是各种冷兵器发展的鼎盛时期,长柄刀在此时也进一步发展。此时的长柄刀,由长条方刀头逐渐变为前锐后斜的刀头,柄为木制,是军队的常用兵器之一,其中专供步兵使用的叫“朴刀”。《武经总要》中记载的宋朝长柄刀有掉刀、屈刀、偃月刀、戟刀、眉尖刀、凤嘴刀和笔刀等,加上短柄刀“手刀”被称为“刀八色”。明朝的长柄刀对宋朝形制进行了简化,主要有偃月刀、钩镰刀、夹刀棍等。明军在抗倭斗争的同时,吸收了日本太刀的优点,改历代长柄短刃刀为短柄长刃。这种特殊形制的刀,因刃长也被称为“长刀”。该刀杀伤力极强,士兵双手握柄,猛力劈砍,可砍断敌长兵器的木柄,甚至拦腰截断敌人身躯。清朝的长柄刀并未创新,以至于绿营里虽保留有长柄刀,但已不是主要兵器。(曹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