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莱州2月6日电(刘娜)春节前的几个月,山东莱州迎来了一份特殊的“新年礼物”——莱州高铁站正式开通运营,北京到莱州的直达高铁全程仅需3个半小时。与此同时,莱州的春节习俗也在传承中不断创新,舌尖上的美食和民俗文化的展示让这座千年古城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共同绘制出一幅莱州新春的“年味”画卷。
高铁开通,莱州迎来“新年味”
2024年10月21日9点28分,对于莱州人民来说,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随着首发G9227次复兴号列车缓缓驶出莱州站,潍烟高铁正式通车。这一历史性的时刻,结束了莱州、招远等市不通客运列车的历史,也标志着烟台全域迈入“高铁时代”。
高铁,不仅仅是一条交通轨道,更是一条方便路、幸福路和富裕路。自潍烟高铁通车后,“周末坐高铁到莱州”“莱州高铁微旅行”“坐上高铁,一起来莱州干饭”等话题在网络上热度不断攀升。“潍莱”已来,发展的机遇也随之而至。它极大地缩短了莱州与各大城市的时空距离,为城市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发展红利。
高铁莱州站。新华网 刘娜摄
莱州是久负盛名的月季花之都,而高铁站的站房设计灵感就取自于月季花,站房设计以“花开自莱州,扶摇上苍穹”为理念,从远处眺望,其造型就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朵,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走进站内,装饰细节更是彰显地方文化特色,融入了莱州刺绣纹样,展现着莱州深厚的文化底蕴。
莱州站不仅大大提升了当地的交通便利性,使市民出行更加便捷,外地游客到莱州更为轻松,还为莱州未来的经济发展、旅游开发等方面奠定了坚实基础。
高铁的开通,为莱州的春节注入了新的活力。以往,春节期间人们出行会受到交通条件的限制,而如今,高铁让莱州人民在享受传统年味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现代化交通带来的便利。人们可以更加轻松地走亲访友、外出旅游,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也纷纷选择乘坐高铁来到莱州,体验这座城市的新春魅力。
大年初三,宽敞明亮的莱州站候车大厅里,人们提着精心准备的礼品,前往其他城市看望亲朋好友。在这些人群中,不乏有前往烟台、济南、郑州等地旅行的游客。
大年初三,宽敞明亮的莱州站候车大厅。新华网 刘娜摄
高铁的开通不仅缩短了莱州与外界的距离,更拉近了莱州人民与全国人民的心,让莱州在这个春节焕发出全新的生机。
市民们对高铁的开通赞不绝口。一位市民感慨道:“以前我们这儿连火车都不通,现在一步跨入高铁时代,真的太不可思议了。想想那些闯关东的老掖县人,如果看到现在的变化,肯定会激动得热泪盈眶。”
民俗贺新岁,新春添新彩
今年春运,潍烟高铁莱州站迎来了开通后的首个客运高峰。恰逢春节,为了让返乡的旅客在旅途之中感受到更多的温馨与欢乐,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集市”在莱州高铁站候车大厅盛大开启。
活动现场,莱州的美食、美景以及40多种民俗文化被精心展示,营造出浓郁的过年氛围。民俗“手艺人”纷纷亮出绝活,玉雕的精雕细琢、剪纸的巧夺天工,还有胶东花饽饽的独特魅力,让旅客们大饱眼福。
高铁与民俗文化的完美结合,不仅为旅客们的返乡之旅增添了文化色彩,更让莱州的传统文化魅力得以广泛传播,让每一位过往的旅客都能深刻领略到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
除了高铁站的“非遗集市”,莱州的大基山庙会同样热闹,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前来参与。一场来自西北黄土高原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晋南威风锣鼓表演,为这场庙会增添了别样的文化魅力。
大年初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晋南威风锣鼓表演来到大基山庙会现场。新华网 刘娜摄
来自山西的表演人员跨越千里,将这门古老而雄浑的艺术带到莱州,为当地居民和游客带来了一场震撼的视听盛宴。
表演人员身着传统服饰,手持锣、鼓、铙、镲等乐器,随着激昂的节奏,整齐划一地敲打出震撼人心的旋律。鼓声如雷,钹音铿锵,威风锣鼓的表演气势磅礴、威武雄壮,展现出北方汉子豪爽奔放的性格,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观看。
大年初一,莱州市民在大基山庙会上击鼓祈福。新华网 刘娜摄
在大基山的庙会上,晋南威风锣鼓与当地的海阳大秧歌、舞龙舞狮、吴桥杂技等民俗表演交相辉映,让市民在欣赏民俗文化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民俗文化的融入,不仅让莱州大基山庙会更具文化底蕴,为市民提供了一个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平台,也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传承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莱州面塑,指尖上的“年味”
在莱州高铁站的“非遗集市”上,除了玉雕、剪纸等令人惊叹的非遗技艺,还有一种“舌尖上的‘非遗’”——莱州面塑,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如果说“非遗集市”上的各种手工艺品是莱州文化的一张张精美名片,那么莱州面塑无疑是其中最具烟火气息和生活温度的一张。它不仅承载着莱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为莱州的“年味”增添了一份独特的甜蜜与温馨。
莱州面塑于2015年被列为山东省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是一种独特的面点艺术,它缘起古老民俗,盛于传统节庆,成为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节日装点,为整个节日增添了浓郁且热烈的喜庆氛围。
莱州各家面塑店在春节前夕便迎来了订单的高峰,生意异常火爆。一家面塑店店主李雪彦谈及,对于本地居民而言,春节吃面塑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古老习俗,早已融入他们的生活,成为春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外地的朋友们通过抖音、微信朋友圈等网络平台,也领略到莱州面塑的独特魅力,纷纷在网上下单订购,将其作为送亲访友的特色伴手礼,让这份“指尖上的年味”跨越地域界限,传递给亲朋好友。
刚做好的莱州面塑。新华网 刘娜摄
李雪彦介绍道:“平时我们接到的订单大多是给老人过寿的面塑,而到了春节期间,大枣饽饽和花饽饽这类更具节日特色的面塑订单较为集中。”
一般情况下,一款完整的面塑从最初的准备到最终成品,全程做下来平均需要6个小时的时间。新华网 刘娜摄
李雪彦边制作面塑边介绍,莱州面塑之所以能在众多手工艺品中脱颖而出,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功不可没。在原料选择上,莱州面塑选用的是品质上乘的优质面粉。这种面粉经过特殊的发酵处理,发酵过程中对温度、湿度等条件把控精准,不仅使面塑质地柔韧,用手轻按能感受到面团的弹性与韧性,仿佛“水光肌”一般,还能长期保存,不易干裂变形。
在塑形手法上,揉、搓、捏、剪、刻等技艺被面塑艺人运用得炉火纯青。图为工作人员在给面塑塑形。新华网 刘娜摄
色彩运用也是莱州面塑的一大亮点。李雪彦介绍:“红色来自红曲米,绿色来自菠菜,粉色来自仙人掌果,黄色来自南瓜,紫色来自蝶豆花。我们采用天然植物颜料上色,色彩鲜艳且环保健康,经过蒸制后,颜色更加鲜艳持久。”除了传统的面塑设计,为了满足不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面塑店还提供私人订制服务。
春节刚过三天,李雪彦就接到了三个“过寿大单”。初四一大早,工作室里便根据各自分工迅速忙碌起来。尽管现代科技发展,很多程序都有机器可以替代,但制作面塑过程中,材料配比、塑形和上色这几个关键环节,却是机器无法企及的。
大年初四,工作室在制作寿桃面塑。新华网 刘娜摄
图为捏好的“元宝”和“福袋”面塑。新华网 刘娜摄
莱州面塑有着食用与观赏两大分支。部分面塑,从选料到制作工艺,都以可食用为考量。而另一部分面塑,则更专注于艺术表达,只用来观赏。它们的造型更加复杂精美,往往融入了更多的艺术创意与文化元素。这些面塑作品常常被陈列在展示柜中、民俗展览上,吸引人们驻足欣赏,成为传承和展示莱州民俗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让人们在欣赏的过程中,领略到莱州面塑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艺术魅力 。
做好的面塑。新华网 刘娜摄
春节的热闹与祥和,因莱州面塑而更加生动;莱州面塑的精致与美好,因春节而更具意义。它们相得益彰,共同编织出一幅幅充满温情与希望的节日画卷,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以及对传统文化深深的眷恋与坚守。
高铁新程与民俗新韵在莱州这座千年古城交相辉映,共同谱写出一曲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春节乐章。随着高铁网络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人将来到莱州,感受这座城市独特的魅力,为莱州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带来新的机遇。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方面,莱州也将继续努力,让民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让更多的人了解莱州、爱上莱州,体验这座城市的深厚底蕴与现代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