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人而言,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2024年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非遗由此成为春节进一步走向世界的重要主题词。那么,非遗视角下的春节有着怎样的内涵,它又有着哪些特殊意义呢?
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类文化遗产涵盖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与仪式及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等方面。从分类上看,“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属于公约中“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以及“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的范畴。
春节前后,人们会开展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主题围绕迎新年、祈福、庆祝家庭团聚以及促进社区和谐展开,这一庆祝过程被称为“过年”。从腊月二十三开始,人们就忙碌起来,打扫房屋、贴春联和年画、储备物资、准备美食。社区组织的庙会、社火、灯会等庆祝活动会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过年”不仅让中国人获得身份认同感,还保证了文化传承的延续性。这些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代代相传,展现了中国人的道德规范,以及对家庭和国家的热爱,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理念,契合了公约中对非遗传承和保护的要求。
对于中国人来说,春节凝聚着无数家庭和个人的情感和记忆。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春节的意义更体现在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彰显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理念。
在家庭层面,除夕之夜,一家人围坐吃团圆饭,长辈给晚辈讲述家族故事,传授如贴春联、放鞭炮等春节习俗的寓意。据《帝京景物略》记载,正月初一的明代北京城,“夙兴盥漱,啖黍糕,曰年年糕。家长少毕拜,姻友投笺互拜,曰拜年也”,这样的年俗传承至今。晚辈在这样的氛围中了解家族历史与传统,家族认同感得以增强,充分体现了春节重视家庭团聚、维系亲情的文化价值。
在社区层面,舞龙舞狮、庙会等传统活动精彩纷呈。在北京传统庙会上,剪纸、花灯等传统手工艺品展示着民间艺人的精湛技艺,这些非遗项目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力。
在文化传播层面,观看春节联欢晚会已成为春节的新民俗。在全球范围内,海外华人社区通过举办舞龙舞狮、春节游行等活动,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让世界感受到中国春节的热闹喜庆。近年来,许多国家和地区也纷纷举办春节庆祝活动,将春节纳入当地文化活动体系,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春节申遗成功,让世界进一步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价值观。以非遗的认定为新起点,加强不同地区春节年俗文化遗产的调查、保护和传承,探索优秀中国非遗文化的跨文化传播路径,有利于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承古开今、开拓创新的文化风貌。(作者崔利民,北京史地民俗学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