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春节习俗-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2/07 10:47:11
来源:中国文化报

《红楼梦》中的春节习俗

字体:

  人们在对天文、物候、人事活动的观察中,很早就形成了“年”的时间周期概念。自从把西历1月1日规定为元旦,春节则专指旧历新年。春节作为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其习俗承载着辞旧迎新、阖家团圆及酬神祈福的社会与文化功能,体现着天时与人事的融通、自然时序与人文时序的交融,蕴含着中国人的情感表达及生命体验。

  《红楼梦》中有关春节习俗的描写集中于第五十三回和第五十四回。书中提及“当下已是腊月,离年日近,王夫人和凤姐治办年事”。其中提到的“腊月”,也称“蜡月”。《礼记·郊特性》云:“伊耆氏(神农)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转眼到了腊月二十九,“各色齐备,两府中都换了门神、联对、挂牌,新油了桃符,焕然一新”。黄帝因立桃板于门,画二神以御凶鬼。后称画有门神像或题有门神名的桃木板为桃符。次日,“由贾母有诰封者,皆按品级着朝服”,进宫朝贺后,前往贾氏宗祠祭拜先祖。在书中,此段描写颇为细致,除了借薛宝琴之视角对宗祠内部布置进行介绍之外,还完整记述了祭祀流程——只见贾府人分昭穆排班立定:贾敬主祭,贾赦陪祭,贾珍献爵,贾琏贾琮献帛,宝玉捧香,贾菖贾菱展拜毯,守焚池。青衣乐奏,三献爵,拜兴毕,焚帛奠酒。礼毕,乐止,退出。

  春节祭祖之俗,在东汉《四民月令》中已有记载:“正月之旦是谓正日……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家室尊卑无小无大以次列坐于先祖之前,各上椒酒于其家长,称觞举寿欣。”清代潘荣陛编撰的《帝京岁时纪胜》中,亦有元旦当日“士民之家,新衣冠,肃佩带,祀神祀祖”的习俗记载。祭祖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民俗仪式,凝结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和思想,积淀着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感。上文中提到的“昭穆”是古代宗法制度对于宗庙祭祀排列次序的规定:“始祖居中,始祖的下一代为昭,居左,昭辈的下一代为穆,居右;穆辈的下一代又为昭,居左;以后各代,以此类推;用以区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等关系。”“献帛”为祭祀礼仪之一,“帛”指缯帛、币帛,是作为供品的一种绣织精美的丝织品;“拜兴”即跪拜和起立。

  在岁时循环的转换时分,祝福和迎新成为春节习俗的重要主题。《红楼梦》中记载,祭祀仪式完成后,众人围随同至贾母正室之中,“两府男妇小厮丫鬟亦按差役上中下行礼毕,散押岁钱、荷包、金银锞、摆上合欢宴来。男东女西归坐,献屠苏酒、合欢汤、吉祥果、如意糕毕……”大年夜,在升腾的食物味道中,那些带着吉祥寓意的菜肴汤点表达了人们祈福迎新的愿望。过节与度厄的融合,表现了人们面对时间转换的危机意识。“那晚各处佛堂灶王前焚香上供,王夫人正房院门内设着天地纸马香供……”在这一特殊的时间节点酬谢天神、驱逐鬼魅、祭祀先祖,也展现了中国人的家族意识与伦理情感。

  正月间,王夫人和凤姐“天天忙着请人吃年酒,这边厅上院内皆是戏酒,亲友络绎不绝,一连忙了七八日才完了”。早在南北朝时,我国便有正月聚饮之俗。南梁《荆楚岁时记》载:“元日至月晦,并为酺聚饮食。士女泛舟,或临水宴乐。”正月间“把酒相酬”的习俗一直在我国延续,清乾隆年间的浙江《武康县志》中载:“(正月)三日谓之小年朝,数日内,各设酒殽。亲友递相邀饮,曰年酒。”到了正月十五,放灯、观灯是春节的重要节俗。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至十五日之夕,贾母便在大花厅上命摆几桌酒,定一班小戏,满挂各色佳灯,带领荣宁二府各子侄孙男孙媳等家宴。”灯笼又称灯彩、花灯,是用竹木、绫绢、丝穗等材料,经过彩扎、裱糊、刺绣、雕刻等工艺流程,再配以剪纸、书画、诗词等装饰制作而成的手工艺品,作为喜庆的象征出现在我国传统节庆中。

  爆竹的原始目的是驱逐鬼怪,后因其强烈的喜庆色彩发展为辞旧迎新的象征符号。南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帝京岁时纪胜》亦载:“除夕之次,夜子初交……闻爆竹声如击浪轰雷,徧乎朝野,彻夜无停。”《红楼梦》中关于爆竹的描写着墨颇多。“这烟火皆系各处进贡之物,虽不甚大,却极精巧,各色故事俱全,夹着各色花炮……说话之间,外面一色一色的放了又放,又有许多的满天星、九龙入云、一声雷、飞天十响之类的零碎小爆竹。”此回中凤姐还说了一个“聋子放爆竹”的笑话,让众人“一齐失声大笑起来”,笑话中提到的“房子大的炮仗”“引了上万的人跟着瞧去”,展现了我国春节习俗的民间性与娱乐化。书中对于春节习俗的描写及氛围的营造,也巧妙地预示了家族的悲剧命运及全书的悲剧结局。

  春节习俗融合了东方传统美学和民众心愿,在代际传承中叠加了不同社会语境中的时代话语和艺术演绎,激发着民众的历史记忆,为日常生活带来丰富而多元的生命体验。其中所传达的“因地制宜”“顺天应时”“和而不同”等观念,表现了中国人独特的生命体验与情感需求。数千年来,春节不断维系和强化着个人、家庭与国家的情感纽带,对中华文明的绵延赓续发挥了重要作用。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红楼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对过去的春节风俗有细致的记载和描写。观今应鉴古,无古不成今,重温古代经典中的节庆习俗,能够加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情感依恋与文化感知,也能够进一步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年节记忆,使人们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并充分发挥其在当下社会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石中琪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研究员)

【纠错】 【责任编辑:王金志】